服务热线
新闻中心
巨安的一路成长发展,与您分享,共同进步
浅谈我国数字乡村建设
数字乡村建设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内容。从党的十九大开始,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,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21年初发布的中央“一号文件”,更是把数字乡村建设提升至促进“乡村振兴”的战略地位,由此按下了数字化下沉的快进键。
我国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挑战
数字乡村发展后力不足,整体建设缺乏规划。目前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,部分地区缺乏对所辖区域的彻底调研及了解,没有因地制宜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,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及发展优势的数字乡村发展模式。
数据获取机制欠缺,区域发展极不平衡。目前几乎所有的市、区(县)均没有成熟的基层数据获取途径,缺乏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大数据平台,基层数据很难及时、准确上报;尚未建成统一的基层信息共建共享机制,任务分工及统筹协调难度较大。
农业生产规模不足,生产数字化需求低迷。目前大部分农业用地多以散户居多,未形成规模化种植,甚至个别土地因弃种变成荒地。此外,青壮年农业劳动力外出务工,留守种植人员以中老年人为主,接受信息化、数字化等新技术的能力有限。
科技创新供给不足,产业发展尚待提高。当前从事“三农”相关信息服务及信息产品开发的企业较少,产学研模式落地难度较大,适合“三农”特点的信息服务体系尚不健全。农业专用传感器缺乏,动植物模型与智能决策准确度较低,农业机器人、智能农机装备适应性较差。与城市以及其他领域相比,农业农村领域数字化研究应用明显滞后。
城乡发展差距较大,以城带乡挑战极大。数字乡村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相比发展相对缓慢,城乡数字鸿沟短期内难以有效消除。再加上数字乡村建设本身基础薄弱,缺乏大量专业人才及建设资金,导致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建设协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。
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内容
加快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
持续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,在满足乡村基本互联网覆盖的情况下,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发展,推进5G网络设施建设进程,发展乡村5G典型创新应用。完善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,鼓励“三农”相关技术产品、软件、终端的研发,并积极推动民族语言音视频技术研发应用,服务广大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。
进一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,构建村级综合服务平台,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利高效服务。以电力、水利、物流、农业生产加工等方面为切入点,大力推进乡村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升级,建设“智慧乡村”。
强化自然资源遥感监测“一张图”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,动态掌握乡村土地利用和发展状况,实现对基本农田信息、土地区块、作物类型、作物生长状况等信息的有效监测监管。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,加强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,打通基层数据共建共享。
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
加强基层“互联网+党建”平台建设,完善党员远程教育内容,推动党务、村务、财务网上公开,畅通民意。深化乡村“互联网+政府”服务,打通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数据互通,强化网上审批服务体系,实现农民群众 “办事不出村”“零跑腿”。
推动“互联网+社区”向农村延伸,构建“互联网+社区”综合信息平台,大力推动乡村建设和规划管理信息化,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。完善乡村网格化管理平台,确保“大事全网联动,小事一格解决”。
深入推进互联网+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,完善线上线下联动的公共法律服务机制,打通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的新通道。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,通过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将司法机关、法律工作者、农民等联结起来,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法律服务的专业化、个性化程度和农村公共法律服务质量。
促进乡村数字化经济蓬勃发展
加快推进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种植业、种业、畜牧业、渔业、农产品加工业的全面深度融合发展,打造智慧农业、科技农业、品牌农业。积极开发乡村新业态,基于数字农业基础,打造认养农业、体验农业、观光农业、都市农业等,增加农业附加值。
借力“互联网+”,进一步强化线上线下销售渠道,建立智慧物流配送站,深化电商进村示范作用,形成特色农产品电商品牌。加快推进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,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装备深度融合,提升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。
助推智慧绿色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
普及农业智慧绿色生产方式,大力发展数字监管检测平台,加强耕地质量监测,促进农田节水,推动化肥减量使用,增加绿色有机肥施用量。完善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数字化管理体系,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,搭建农产品由田间到餐桌的“种植-生产-加工-运输-餐桌”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,保障农产品安全优质生产。
推广农村智慧绿色生活方式,科学规划农村居住环境,建立农村公共环卫体系,合理布局农村污水排放管网和集中处理设施,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,优化农村绿化美化树种,因地制宜制订农村美化方案。建立健全村级饮水安全责任制建设,深化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,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。
建立乡村智慧绿色生态模式,按照生活宜居、设施配套、生态绿色、环境优美的总要求,从乡村实际出发,因地制宜、因村制宜,精心规划乡村生态保护方案。科学划定河流湖泊生态保护红线,强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,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,合理规划、利用湿地,拓展乡村生态旅游业、生态农业,建设美丽宜居示范村。